大家好,这里是程序员晚枫,明年可能就要改成法务晚枫了,今天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我在2024年心态上的变化。
2024年的年度关键词:三十而立、潦草、转折、大事记。
三十而立
我今年才发现我是一个很传统的人,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来自山东的基因在身体里觉醒了…
前面这二十几年那么的不守规矩:早恋\逃学\哪怕过年也从不回家\随意换行换工作\不结婚不生子\不买房不买车。
今年开始,我竟然开始在意别人的看法了,大脑开始不自觉的用一些社会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。
比如,作为今年29岁的一个人,三十而立这个词今年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翻腾,让我时常感觉压力大到喘不过气。
上学的时候因为一些特殊原因,我是95年的,身边的同学大多是93年的,所以我一直觉得什么事情都不着急,自己还小。
工作以后也是随心所欲的生活着,完全不考虑未来,主打一个增加人生体验。
但今年我脑子里一想到马上要进入30岁,这个在我眼里意味着正式开启人生中年阶段的年纪,我好像还没开始努力就老了,我有点慌了。
潦草
因为慌,所以我今年就过得很潦草,这是我记忆里最潦草的一年.
潦草表现在2方面:
一是今年特别懒,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。因为醒着的时候脑子里总是在想怎么办、怎么办,所以干脆用睡觉来逃避问题。
一个周末48小时能睡40个小时,剩下8个小时用来吃饭和上厕所,人都睡得头昏脑胀了还在坚持睡.
二是今年特别忙。这听起来好像和上一点是冲突的,但其实有关系:因为懒得做选择。
不论是工作还是自媒体,再或者是生活中,别人给我什么我就做什么,从来不拒绝,因为拒绝就要做选择,做选择就要思考哪件事对我的三十而立有用。
所以就导致了潦草的局面:大部分时间用来睡觉,醒来的少量时间用来潦草的应付各种各样的事情。
但又因为潦草的态度,所以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很满意,总感觉缺点什么。
甚至会发生这种事情:我有时候在网上看到一个感兴趣的文章,看到最后我才发现,这是我自己的账号发布的,我竟然忘记了我什么时候写过这篇文章。
转折
转折来自哪里呢?来自看过的书里的一段话,来自一次和某位大佬详谈的一个瞬间,还是来自生活中的一个片段?我也说不上来。
但是我知道转折是从一个念头开始的:我不是害怕三十而立,我是无法面对眼下的自己。
按照我脑子里蹦出来的社会标准:30岁的自己,应该是在自己所在的领域有坚实的积累,在人际关系上处理得当,有家人和好友的陪伴,能清楚的看到自己美好的未来。
但这些我因为前面二十几年的随心所欲,我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标准,甚至我连自己想要什么都没想清楚。
但逃避让我发现事情越来越糟糕,只能硬着头皮接受现实,我好像还挺会安慰自己的。
- 我工作上呢,毕业以来一直靠学历和制造业缺人的情况换饭吃,眼下随着制造业越来越受重视导致学历提高,我这点优势已经吃不动了,在技术上我也没有核心竞争力。
- 自媒体上呢,我深刻的认识到运气是我这几年来唯一的优势,但好在运气还没用完。
- 生活上呢,接受拥有的一切,不论是家庭还是朋友。
接受这个平庸的自己,对于我来说挺难的,这是今年最大的转折。
然后我开始痛定思痛,针对现在不够标准的处境采取一些拯救行动:
- 换一个让我有自信的工作:法务。虽然程序员收入高,我也喜欢敲代码,但在程序员这条职场道路上走下去,我一直没找到底气。但我对法务工作不胆怯,因为我除了有法律专业的学历,还有一些社会资源,不至于饿死。
- 重新捡起写作,虽然文笔不行,但好歹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。其实我一直都知道自媒体的核心还是写作,哪怕视频也是一种写作。
- 融入人情世故中,其实我并不内向,我只是以前觉得人情世故没有意义。但今年我发现大家其实都很平庸,人情世故在评价一个人工作成果的时候显得格外有意义,我又不是不会,我在法学院法律都没学会,光学会人情世故了,所以干嘛抗拒呢?
其实我所处的环境还是挺不错的,我的生活条件也很好,我应该有更多的机会去放手一搏,投入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.
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吧,尤其是心态上。
大事记
- 1月,小明去了北京,我一个人在重庆的家里过了半年,完全失去了作息规律。
- 4月,我换了一个工作地点,持续了在重庆每年都至少换一次办公地点的规律。25年已经确定又要换了,这个规律还在持续。
- 5月,我正式尝试拍摄vlog,拍了几条之后发现我想不清楚vlog对我的意义,现在已经放弃了。
- 6月,领导找我谈话,告诉我绩效还是倒数,给我一个理由是代码bug太多了。我有点无语,更加消极对待工作了。
- 8月,参加了重庆的华为鸿蒙大会,从此开启了下半年的技术大会之旅:8月的重庆华为鸿蒙大会、9月的杭州云栖大会、11月的上海Python中国大会、12月的武汉开放原子大会、1月的海南阿里云媒体答谢会。后面2个因为工作原因没去成。
- 10月,我正式接受了法务工作的调岗,从程序员变成了法务。
- 11月,筹办了2024年的Python中国大会,并且加入了Python基金会。
- 12月,年终绩效又岌岌可危,在绩效谈话的前一天,写下来这篇文章。